首页 > 民生 >

网民用AI编造3儿子不养老人被罚

发布时间:2025-10-27 11:15:32来源:
“三个儿子住洋楼,八旬老母啃发霉玉米面馍!”2025 年 10 月 16 日,安徽临泉网民范某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。画面中,白发老人蜷缩在破旧土屋,面前摆着布满霉斑的馍馍,配文详细描述 “儿子们拒不赡养,老人靠邻里接济为生”,甚至标注了具体村镇名称。视频发布 48 小时内播放量破百万,评论区充斥着对 “不孝子” 的谩骂,当地民政部门接到上百条投诉举报,被迫紧急开展入户核查。
然而核查结果却令人震惊:涉事村镇根本不存在视频中的老人,所谓 “发霉馍馍”“破旧土屋” 均为 AI 生成 —— 范某某仅用某免费 AI 工具,输入 “不孝子”“老人受苦” 等关键词,便自动生成了逼真画面,再配上台词剪辑发布。其目的直白且赤裸:“想靠热点话题涨粉,好开直播带货。” 最终,公安机关依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,对其处以行政拘留 5 日并罚款 500 元的处罚。
法律重锤:从治安处罚到刑事追责的梯度惩戒
范某某的案例并非个例。随着 “清朗・整治 AI 技术滥用” 专项行动推进,公安部近期公布的 10 起典型案例中,2 起涉及 AI 造谣:王某用 AI 捏造 “山西大同地震” 视频,王某彪生成 “女儿被抱走” 虚假信息,均被依法追责。这类行为的法律后果,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呈现清晰梯度:
1. 基础红线:治安处罚的 “标配” 后果
只要实施 AI 造谣行为并引发社会影响,即触碰到法律底线。依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,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,可处 5-10 日拘留,并处 500 元以下罚款。安徽临泉案例中,范某某因未造成重大损失,被处以顶格治安处罚;而湖南怀化禹某用 AI 生成 “女子坠楼” 视频,因引发数万次转发和公众恐慌,被拘留 10 日并罚款 500 元。
2. 升级风险:刑事犯罪的 “高压线”
当 AI 造谣满足 “情节严重” 标准,将触犯刑法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丁晓东指出,若存在三种情形即可能入刑:一是造谣引发大规模社会恐慌,如伪造重大灾害信息;二是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,如虚构企业丑闻导致股价暴跌;三是多次造谣或组织团伙作案。2025 年 8 月,四川李某用 AI 编造 “液化气罐车爆炸” 新闻,导致当地商户停业避险、交通瘫痪,已被以 “编造虚假信息罪” 提起公诉。
3. 延伸责任:平台与技术方的 “连带追责”
AI 造谣的治理链条已覆盖全环节。根据中央网信办专项行动要求,AI 服务提供者未落实内容标识义务,将被责令整改并罚款;平台若未及时处置谣言,最高可罚 200 万元。2025 年 9 月,某短视频平台因未拦截范某某发布的 AI 谣言,被网信部门警告并罚款 10 万元。而提供 “悲剧模板” 却未设置使用限制的 AI 工具商,也被纳入监管重点,需定期向网信部门报备用户异常使用记录。
乱象根源:AI 造谣为何成 “流量捷径”?
尽管处罚严厉,AI 编造伦理类谣言仍屡禁不止,核心在于三重 “低成本高收益” 陷阱:
  • 技术门槛极低:无需专业技能,在免费 AI 平台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 “老人受苦”“子女不孝” 等定制化画面,甚至能自动匹配地方口音配音,迷惑性极强。某 AI 工具后台数据显示,“家庭悲剧” 类模板月使用率超 15 万次。
  • 传播裂变极快:孝道议题天然具备情感共鸣,AI 生成的 “真实画面” 极易激发公众愤怒,往往在平台审核介入前就已形成传播热潮。范某某的视频仅 3 小时就登上同城热榜,远超人工辟谣速度。
  • 违法成本可控:多数造谣者心存侥幸,认为 “编个故事而已”,未意识到即便未获利,只要引发社会秩序混乱就会被追责。安徽临泉警方透露,范某某到案后仍辩称 “只是拍着玩,没想到会犯法”。
避坑指南:AI 时代的信息甄别与行为边界
面对 AI 造假的新挑战,不同主体需明确行动准则:
个人层面:三招识破 AI 谣言
  1. 查源头:涉及具体人物、地点的事件,优先通过当地政府官网、权威媒体核实,切勿轻信无信源的 “现场视频”。
  1. 辨细节:AI 生成内容常存在破绽 —— 人物面部表情僵硬、光影效果不自然,如范某某视频中老人的手部动作与说话节奏脱节。
  1. 慎转发:遇到 “极端不孝”“离奇悲剧” 等强刺激内容,先停留 10 分钟冷静判断,避免成为谣言传播的 “工具人”。
平台与技术方:筑牢三道防线
  1. 技术识别:落实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》,对 AI 生成的图片、视频强制添加不可见数字水印和显式标识,未标注内容一律下架。
  1. 话题预警:针对 “孝道冲突”“家庭悲剧” 等高危话题,建立 AI 生成内容专项审核通道,对相似度高的模板化内容重点排查。
  1. 责任追溯:留存用户 AI 使用日志不少于 6 个月,一旦出现造谣行为,可快速定位责任主体并配合执法部门调查。
监管层面: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
网信、公安、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形成合力:对 AI 工具商开展 “穿透式监管”,要求其限制 “悲剧模板” 的滥用;建立跨平台谣言预警机制,实现 “一处造谣、全网拦截”;同时加大普法宣传,通过典型案例解读明确 AI 使用的法律红线。
从 “万能遥控器” 到 AI 造谣,技术滥用的形式在变,但法律的底线从未动摇。正如公安部网安局在通报中强调的:“AI 不是法外之地,用技术编造谎言、消耗社会信任,必然要付出法律代价。” 当我们在屏幕前为 “人伦悲剧” 愤怒时,或许更该先按下暂停键 —— 那个让你揪心的画面,可能只是 AI 算法生成的幻象。而守住这份理性,正是对抗技术滥用的第一道防线。
 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