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岁女子花6万相亲被介绍50岁对象新
发布时间:2025-10-27 11:28:09来源:
“交 6 万就能介绍 30 岁左右、有房有车的优质男士。”2025 年 9 月初,杭州 27 岁的邱女士被某婚介机构的宣传打动。她在合同中明确要求 “年龄差 10 岁以内、杭州本地定居、工作稳定”,并当场刷信用卡支付全款。但首次见面就让她彻底傻眼 —— 对方不仅年近 50,且无固定职业,与合同约定相差甚远。
更离谱的是后续推荐:第二人 48 岁离异带娃,第三人 52 岁刚失业,当邱女士提出质疑时,婚介顾问竟理直气壮地回应:“年轻高收入男士要求高,你条件不够匹配,年龄大的没那么多讲究,这才叫‘门当户对’。” 协商退款时,机构更是拿出合同里 “服务开始后概不退款” 的条款拒绝,直言 “我们只保证见面次数,不保证满意程度”。
截至 10 月 27 日,邱女士已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,但因合同未明确 “年龄上限” 等量化标准,维权陷入僵局。这起事件迅速引发热议,#27 岁女子花 6 万相亲被介绍 50 岁对象 #话题阅读量超 2.3 亿,有网友痛斥 “婚介把单身焦虑当生意做”,更有 300 余人在评论区分享类似遭遇。
法律透视:从 “合同陷阱” 到 “刑事诈骗” 的灰色地带
邱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。最高检数据显示,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3 月,检察机关已办理婚介行业犯罪 1546 人,这类纠纷的法律定性需根据情节划清边界:
1. 民事纠纷:“货不对板” 的违约责任
若婚介机构仅存在服务质量缩水,需承担违约赔偿责任。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应与宣传相符,若存在欺诈行为,消费者可要求 “退一赔三”。2025 年 6 月,上海张先生花 2 万元婚介费,却被介绍多名虚报收入的对象,法院认定机构构成欺诈,判决退还费用并赔偿 6 万元。
但需注意 “主观不满” 与 “客观违约” 的区别。正如光明网报道的案例所示,小林因 “不满意” 要求退还 19999 元服务费,却因无法证明机构违约,最终被法院驳回诉求。法官强调,婚介服务是 “机会提供” 而非 “结果担保”,但需满足 “匹配合理性”—— 像邱女士这样明确约定年龄范围却被推荐超龄对象,已构成实质违约。
2. 行政违法:虚假宣传的处罚红线
婚介机构的营销话术常触碰法律红线。全国消协指出,“包成功”“精准匹配” 等无依据宣传均属虚假营销,可依据《广告法》处 20 万元以上 100 万元以下罚款。2025 年 9 月,北京某婚介公司因用 “90% 成功率” 宣传,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 30 万元,并责令整改。
而邱女士遇到的 “合同陷阱” 更具隐蔽性。机构利用消费者的情感焦虑,在合同中只写 “推荐 8-10 人” 等模糊条款,却回避年龄、收入等核心承诺,这种 “霸王条款” 可被认定为无效。浙江消保委律师明确表示,“服务开始后概不退款” 等约定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,应属违法。
3. 刑事犯罪:“婚托” 与诈骗的量刑标准
当婚介行为具备 “欺骗性” 且涉案金额达标,将构成刑事犯罪。最高检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,王某某团伙将已婚女子包装成 “优质单身女”,骗取 89 万元,最终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;张某某用 KTV 工作者充当 “婚托”,诈骗 128 人 250 余万元,主犯获刑 12 年。
司法实践中,认定诈骗罪需满足两个条件:一是虚构事实,如伪造嘉宾信息、安排 “婚托” 见面;二是非法占有目的,如收取费用后拒不提供服务或故意推荐不符合约定的对象。若邱女士能举证机构明知无符合条件的嘉宾仍收取高额费用,可追究其刑事责任。
行业黑幕:婚介 “收割” 单身青年的四步套路
为何高价婚介陷阱屡禁不止?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揭露的行业潜规则,揭开了背后的盈利逻辑:
第一步:“画饼” 引流,制造焦虑
婚介顾问先用 “985 学历、年薪 50 万” 的虚假嘉宾信息吸引客户,再通过 “你这个年龄再不抓紧就晚了”“优质男士都被抢光了” 等话术加剧焦虑。某离职顾问透露:“话术手册里有 300 多个‘催单金句’,专门针对 25-35 岁的高收入人群。”
第二步:“量身” 定价,精准宰客
通过问卷摸清客户收入后,机构会推荐不同价位套餐:月薪 1 万以下推 1-2 万套餐,月薪 3 万以上推 5-10 万套餐,美其名曰 “圈层匹配”。更恶劣的是诱导贷款相亲,北京东城区法院审理的案件中,有消费者为付 8 万服务费背上网贷,最终人财两空。
第三步:“拼接” 信息,虚假匹配
为应付合同约定的见面次数,机构会用 “信息拼接” 打造虚假嘉宾 —— 把 A 的照片、B 的学历、C 的收入组合成 “理想型”,等客户要求见面时,再以 “对方已匹配成功” 为由推荐他人,邱女士遇到的 50 岁对象,实则是机构的 “应急储备资源”。
第四步:“合同” 堵嘴,拒绝退费
签约时,机构会快速翻到最后一页让客户签字,刻意隐瞒 “不退费”“违约金 30%” 等不公平条款。发生纠纷后,再以 “合同已约定” 为由拒绝退款,利用消费者 “怕丢人” 的心理,迫使对方放弃维权。
避坑指南:单身青年的防骗与维权手册
面对混乱的婚恋市场,消费者需建立 “理性认知 + 证据意识” 的双重防线:
一、选择机构:三查资质,拒绝 “口头承诺”
- 查备案:通过 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 核查机构是否注册,有无行政处罚记录。
- 查口碑:在黑猫投诉、聚投诉平台查看该机构的投诉量及解决率,避免选择投诉超 100 起的机构。
- 查合同:要求使用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示范文本,将 “年龄范围”“收入区间”“房产情况” 等核心要求写入合同,注明 “不符合约定可全额退款”,拒绝 “概不退款” 等霸王条款。
二、服务过程:留存证据,及时止损
- 录音录像:与顾问沟通时全程录音,重点留存 “包成功”“精准匹配” 等口头承诺的证据。
- 核实信息:见面前列出 3 个核心问题(如工作单位、居住小区),要求机构提供佐证,避免被 “婚托” 欺骗。
- 果断止损:若首次推荐就严重不符合约定,立即书面提出解除合同并要求退款,不要抱有 “下一个会更好” 的幻想。
三、遭遇侵权:四步维权,依法追责
- 协商:先与机构协商,要求按合同约定退款,协商过程全程录音。
- 投诉:向市场监管部门(12315)、消协(12345)投诉,提交合同、付款凭证、沟通记录等证据。
- 仲裁:若合同约定了仲裁条款,可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,裁决结果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。
- 起诉:若涉案金额超 5000 元且存在欺诈行为,可向法院起诉,主张 “退一赔三”;若涉嫌诈骗,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监管破局:如何终结 “情感收割”?
净化婚恋市场,还需多方合力构建治理体系:
- 完善标准:参照《婚姻介绍服务》国家标准,明确服务质量要求,将 “嘉宾信息真实性”“匹配符合度” 纳入监管指标,对未达标机构处以罚款。
- 资金存管:建立预付费资金存管制度,要求机构将 50% 的服务费存入第三方账户,按服务进度逐笔解冻,避免卷款跑路。
- 黑名单制度:由网信、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建立行业黑名单,将诈骗、虚假宣传的机构及从业者纳入,禁止其再从事婚恋服务。
- 技术监管:要求婚恋平台对嘉宾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和学历、房产核验,未通过核验的信息不得发布,从源头杜绝虚假匹配。
从 AI 造谣到婚介陷阱,本质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割普通人的焦虑。邱女士的 6 万元教训警示我们:婚姻从来不是 “花钱能买的服务”,所谓的 “圈层匹配”“精准脱单”,不过是机构牟利的噱头。真正的幸福,从来藏在真诚的相处里,而非高价合同的字缝间。当我们放下焦虑、擦亮眼睛,那些 “情感陷阱” 自然无处遁形。
(责编: admin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





